当前位置:

非凡十年丨官渡镇:统筹推进“强产业、美乡村、聚人气、惠民生、保稳定”-js555888金沙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2-10-18 09:46:00
微浏阳
—分享—

古镇“出圈”

十年,是一段岁月的符号;十年,是一段历程的见证。站在时间的卷轴上,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官渡这十年:紫薇苗木、绿色蔬果、烤烟生产等一批批特色产业在这里生根发芽;中州、时光里、河口等一个个美丽屋场在这里拔地而起;旅游休闲、农耕体验、采摘娱乐等新型业态在这里开花结果。

十年发展,十年成长。从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到全域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再到培育壮大一系列独具地域特色的文旅产品,官渡镇不断焕发强大生机活力,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新篇章。

漫步竹联村时光里屋场,浓厚的田园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宜居又宜游。

一步一回首,一步一展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我们将以扎实的工作举措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推动镇域各项工作落细落实,让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官渡镇党委书记张文初表示,接下来,官渡镇将继续统筹推进“强产业、美乡村、聚人气、惠民生、保稳定”五大工程,为浏阳勇当“强省会”战略开路先锋贡献官渡力量。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袁安

蔬菜花卉

带农户进“大市场”

对官渡镇来说,这十年,是紧跟时代步伐、全面迈向乡村振兴的十年。

作为千年古镇,官渡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如何立足自身资源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官渡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只有打造适合本地的特色产业,才能筑牢让群众增收致富的根基。官渡镇的做法是:把产业振兴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和关键,瞄准市场发展特色产业,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走进竹联村的兰花种植基地,大棚内摆放了上百盆不同品种的兰花。

金秋十月,走进位于竹联村的兰花种植基地,大棚内摆放了上百盆不同品种的兰花,几名工作人员穿梭其间忙着打理、施肥。像这样的大型连栋温室,竹联村共有4个,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

“别小看这一盆兰花,有的可是价值高达几万元。”竹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敬芳说,目前大棚已有蕙兰、春兰、建兰、墨兰等六大类共300多个品种的兰花,产业正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兰花种植基地相隔不远处,有一座“蔬菜公园”。每天上午10点,1万多斤的新鲜蔬菜都会从这里打包运送至长沙海吉星市场。这里是竹联村村委会在几年前采取土地入股方式、流转400多亩土地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 基地 农户”运作模式打造的特色“公园”。

如今,“蔬菜公园”吸纳的农户从原来的60多户发展到了120多户,年销售额从80万元增长至400多万元,带动周边的“小生产”进入“大市场”。

“蔬菜公园”实现产业增收的同时,合作社还结合竹联村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向游客提供观光、采摘等农事体验,与水果公园、时光里屋场、田螺小镇形成了一条全域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除了蔬果、兰花,紫薇花木、烤烟、油茶等也是官渡镇的支柱产业。每年,田郊村培育的紫薇等花木远销到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小苗木成了“摇钱树”;漫山遍野的油茶树成了兵和村村民的“小康果”;3700余亩的烤烟亦是农户增收致富的“金叶子”。不仅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不少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特色文旅

带官渡古镇“出圈”

对官渡镇来说,这十年,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培育具有地域特色旅游品牌的十年。

官渡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浓厚的人文底蕴和本土特色。穿梭在这座古镇,路路有美景,处处是风情。掩于绿树之间的石板古道,大溪河畔的码头古迹,两岸依稀可见的吊脚楼,见证时代变迁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古色古香的河口桥廊,都在静静诉说着官渡走过的千年风雨。

作为浏阳十大文旅网红打卡地之一,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田螺小镇举办的浏阳首届森林菊花艺术展,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打卡。在这里,200多个品种的菊花分别摆放出祥龙、凤凰、小鸟、花瓶等艺术造型,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除了赏花,游客还可游玩田螺农园、森林迷宫、丛林探险、极速滑道、步步惊心玻璃桥等多项特色项目。

个大味鲜的田螺经过加工,就成了色香味俱全的“官渡唆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官渡品尝。

如果说白天是田间山野的休闲体验,那么夜晚的官渡则成了美食的主场。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溪河畔的唆螺一条街便开启了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夜间生活。

先将田螺去壳,取出螺肉,洗净,加入薄荷、紫苏、茴香等香料,调制入味。再将螺肉置入螺壳内,下锅翻炒,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官渡唆螺便完成了。在这一吮一吸间,鲜美的汤汁和新鲜的螺肉便到了嘴里,一天的疲惫都在美食中烟消云散。

近年来,官渡镇还多次举办唆螺美食节、龙舟文化节、客家山歌节等特色活动,让官渡古镇成功“出圈”,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官渡、爱上官渡。

张文初表示,接下来,官渡镇将加快大溪河沿河风光带建设,精心打造一条唆螺街、一座网红桥、一家轻奢店、一个古马渡等富有古镇气质、时代风向的系列文旅产品;把最美乡村公路、千亩紫薇花海、客家文化古村落等重要节点有效串点成线,开发一条全新旅游线路。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充分发挥镇域厚重文化、红色基因、绿色生态、满城烟花特色,培育壮大旅游休闲、农耕体验、采摘娱乐等新型文化业态,官渡镇将全力打造具有“乡土气质、古镇气韵”的文旅融合示范乡镇。

内外兼修

带来特色“美丽乡村”

对官渡镇来说,这十年,是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百姓幸福感的十年。

风景宜人、产业兴旺、乡村宜居,才能让更多人记得住乡愁。近年来,官渡镇全域推进美丽屋场建设,结合各村整体村庄规划,体现文化内涵,突出产业优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走进官渡镇观音塘村古井湾屋场,长达26米的客家文化长廊上记载着本村起源、历史名人、历年大事记等,密密麻麻的文字背后是一段段悠久的历史。屋场内仍保留着一口古井,为周边百姓送去了丝丝清甜。

漫步在竹山村的河口屋场,入眼是颜色亮丽、底蕴丰富的文化墙,干净整洁的休闲广场,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屋场建设过程中,村民徐锡怀拿出了130余万元积蓄,用于家乡发展和屋场建设。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筹集了近30万元,启动了营建屋场、提质客家小区的工作。

田郊村喜园屋场则利用本土产业优势,将紫薇花木产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打造美丽花园、绿色菜园、诗意公园和多彩果园。每到秋季,各式紫薇点缀在乡间小道上,将整个村落装饰成了一片花海。

乡村之美在于村容村貌之美,也在于和谐的乡里人文。竹联村中州屋场“孝”文化浓厚,屋场还特建了孝亲广场来宣扬孝道,广泛开展评选“孝爱之星”、讲述孝道故事、展演孝行节目等活动,让“学、孝、德、善”潜移默化地滋润村民。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注重“外表”,也要提升“内在”。这些年来,官渡镇从抓治水、改厕等基础设施入手,打造“人工湿地”用于生活污水处理,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记者发现,每一处“人工湿地”就像一片小花园,上方种满了风车草、狐尾藻、美人蕉等具有净化水质能力的植物。“别看它外表平平无奇,里面却大有玄机。”一名村民告诉记者,生活污水经过格栅池、水质调节池、接触厌氧池的三级沉淀后,再流到“人工湿地”,最后出来的便成了清水。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老百姓精神生活更富足,一幅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官渡镇徐徐展开。(本版图片均由刘珂拍摄)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js555888金沙-金沙集团1862cc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