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打春锣40余年,唱词加入新元素
“我开动锣(呃)启动春,我把森林防火(呃)赞一轮。各位先生要听清,防火是件正路径。若是放火烧了山,结果是要进牢门。各位先生要小心,莫带火机身上行。烟头不要乱丢起,烧山不是好事情。一点本是星星火,可以烧得万亩林……”9月28日,大瑶镇杨花村杨花书院,一面小锣、一个小鼓,66岁的浏阳春锣艺人曾宪和带来了一段特别的表演。
宴会上,结束春锣表演的曾宪和向现场观众拱手作揖,表示感谢。
“入耳又入心,一下就记住了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如今能听到打春锣真的是特别亲切,一下就穿越回到了小时候……”颇具特色的森林防火宣传,引得现场观众纷纷点赞。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彭红霞
走村串户
他曾经是靠春锣“吃饭”的民间艺人
“别小瞧了我这两样老伙计,不是一般人都可以敲起来的。”9月28日,杨花书院,随着一声清脆的锣音收尾,曾宪和的一段关于森林防火的唱词已经结束了,但围观的观众却意犹未尽。对此,他拱手作了个揖,表示感谢。
身上用红布条系着的这对小锣鼓,已经跟随他40余年了——曾经,他是一名靠打春锣“吃饭”的民间艺人。
“以前呢,打春锣是一门手艺,可以走村串户赚一点钱,至少吃饭是不成问题的。”曾宪和的家在大瑶镇老桂新村。年轻的时候,因为家中贫困,二十出头的他便在父亲的建议下去学打春锣。用了两担谷子(折学费)、三年时间,曾宪和算正式踏入这一行。
在几十年前,打春锣由民间“报春”习俗演变而来。在过去日历还未普及的年代,报春人身背锣鼓,把二十四个节气编成唱词,挨家挨户告诉人们当年的农事季节,提醒农民及时播种、耕作。日历普及后,春锣逐渐演变成祝贺新年、传吉报喜、说唱人物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
“入行三年,懂行十年。”尽管打春锣在当时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在曾宪和看来,规矩是不能乱的。比如外出打春锣的时间,是从农历八月初一到次年的三月左右,这个时间段之外就不再外出了。去别人家里,进门要从左边进,右边出。主人泡茶、打红包,都需要用唱词赞美一番。此外,如遇到特殊的节点或是主家办大事,都需要随机应变,临场作唱词,一如“freestyle”,很是考验人。
因为自小读书不多,好记性的曾宪和靠着师父的口口相传,竟记下了一千余条春锣唱词。也正是凭着好嗓音和好记性,他走村串户,走遍了浏阳的山山水水,最远到过江西等地。一天跑四五十户人家,也让他对世事人情有了更深刻的领悟,“遇到同行,如果对方出题考你,答上来了,对方会对你礼遇有加。如果答不上来,轻则不好意思再出去了,重则会被师父没收锣鼓,这是最没有面子的事——因为代表你学艺不精,有辱师门。
大胆创新
传承弘扬非遗,倡导文明新风
“老板娘仁义重千斤,忙泡香茶重接春。香茶放在高堂上,香气冲到半霄云。我把香茶尝一尝,好像茶里放蜂糖……”“我在高堂送新春,遇着高堂老先生。常在家中把福享,又掌财来又掌丁。看你寿年有百岁,眼光要见五代人……”
就着小锣鼓,曾宪和随意唱了两首唱词。朗朗上口的唱词,配上清越的锣鼓音,让人觉得颇有意思。对此,他表示,这些简短的唱词都是“小儿科”的,真正显本领的则是《洛阳桥》和《盘长沙》等长段唱词,每一本都要唱一个小时左右。“其中,《洛阳桥》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讲古时候一个孝子考上状元后为帮母亲圆心愿捐赠建桥的故事,告诫人们答应了的事就要尽力做到。而《盘长沙》则是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将浏阳到长沙一路所遇所听通过唱词一一展示出来,给人一种移步换景的感觉。”曾宪和说。
浏阳是“戏窝子”,再加上融入了地方采茶戏和湘剧等戏剧表演元素,曾宪和的声音洪亮、吐字清楚加上声情并茂的表演,让他的演唱风格独树一帜,一度成了周边有名的打春锣的民间艺人。
“新时代了,也不用靠春锣报春了,但是大家还是喜欢听,因此我也就一直没有丢掉它,而是想着怎么改编唱词。”随着时间的变迁,曾宪和也无需再靠打春锣谋生。他开始琢磨如何在唱词上进行创新,全将其扩展到了时事新闻、经济建设、新人新事等诸多方面。
“十个赌钱九个输,哪个赌钱有好处?输打赢要赵二郎,赌博冇得好下场……”“燕子双飞娶新娘,上辈见面莫鼓张。彩礼前头莫贪心,尊重爱情财看轻……”“人人去世简治丧,行火化灰莫大葬。不披麻来不戴孝,不要耻笑无排场……”
“听得懂,道理更是讲得明。”在曾宪和一口气唱了《戒赌歌》《轻彩礼》和《简治丧》几段唱词后,在场的围观观众无不竖起拇指点赞。
对此,曾宪和笑眯眯地表示,这就是自己想要的效果。尽管已经年过花甲,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的他表示,现在自己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但凡镇上、村里有重大的活动邀请他,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欣然应允,目前每年演出仍有几十场。
2020年,曾宪和被认定为浏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春锣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让他高兴的是,当地有位年轻老师正在跟随他学习浏阳春锣,“这证明,浏阳春锣这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旧会在浏阳大地传承下去。”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