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2万字民俗风情,详述千年古县“文化土特产”-js555888金沙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2-09-29 11:11:16
微浏阳
—分享—

9月28日,“《浏阳民俗》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在大瑶镇杨花村杨花书院举行。记者彭红霞

浏阳日报讯(记者欧阳稳江)千年古县浏阳,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浏阳的民俗风俗是千百年来凝结了劳动人民智慧、颇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土特产’,具有传播村落声名、吸引外来资源、提升人气的重要作用,值得珍爱、保护、传承和大力弘扬。”昨日,“《浏阳民俗》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在大瑶镇杨花村杨花书院举行。

秋日的杨花书院,衬着高远的蓝天,古典静雅与温润厚重并存。欢快的龙狮表演之后,60余名专家学者与文艺界人士就如何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中传承好民俗、利用好民俗展开研讨。

杨花书院。记者彭红霞

千年古县浏阳,民俗事项丰富多彩,有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烟消云散,有的坚持、坚守赓续至今。作为《浏阳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的《浏阳民俗》,以忠实的民俗记录、鲜活的民俗书写、变迁中的民俗传承三个特点,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在浏阳的青山绿水间出生,在浏阳的民风俗韵中成长,写一本系统介绍浏阳民俗的书是我多年的愿望。”作为土生土长的浏阳人,担任浏阳市档案和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市民协主席的刘正初在政协组织编辑出版《浏阳历史文化丛书》之际,便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浏阳民俗》一书的撰稿任务。为了立体形象地展示浏阳民俗的方方面面,涵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民俗主流与再现往昔浏阳先民的生活,刘正初用了三年时间梳理文献资料与实地采访考察,最终写成了22万字的《浏阳民俗》一书。

“民俗书写能够同时做到忠实记录、鲜活创作与动态观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省民协主席、吉首大学教授田茂军对《浏阳民俗》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同时,他也表示,在记录与书写之后如何传承和保护民俗也是一大课题。如果能够将民俗文化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则能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十九个专题的浏阳民间文化世象,向我们展开了一幅浏阳民间世俗风情的精美画卷。”和田茂军一样,省民协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剑和多位专家学者在发言时皆表示,在文化生态转型下的当下,民俗文化具有抢救和整理的紧急性,是一项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而《浏阳民俗》这本书则构建了浏阳民间文化的立体网络,值得一读。

专家点评

田茂军(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省民协主席、吉首大学教授):作者刘正初本身就是一名优秀的散文作家,因此这本书不像一般民俗志单一白描,而是含着温情灵动的韵致,笔端散发出文学性的温馨与温暖。只要看看目录,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学视角与笔触——春种秋收无闲田,六畜兴旺庆丰年,安居乐业四时春,鹧鸪声里路迢迢……

在具体的交通民俗描写中,作者将民间传说、地方文化名人诗词巧妙融入桥梁、渡口等描述对象中,如文家市的老女桥,将明朝民间甘氏老姑娘捐资修桥的历史故事与碑刻文献引入,令人浮想联翩。书中还写到了枫浆桥、沿溪桥、新安桥、丁字桥等浏阳的历史名桥,它们有的与浏阳本地的历史英杰有关联,有的与文人诗词对联有关联,其中还写到了桥会、义渡等传统交通管理习俗,都是十分难得的历史文化事项,可见作者调查之深,涉足之广。

陈剑(湖南省民协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区别于民俗著作的一般作者,这本书由生长于斯的刘正初撰著。作者是一名民间文艺工作者,担任浏阳市民协主席,长期浸淫于浏阳四乡山水之间,携带着抢救、整理本土民间文化的光荣使命。作者是一名自媒体“发烧友”,创办并主笔“守望浏阳河”公众号,四年多来坚持写作推文,使其成为了解浏阳一邑山水、人物、典故的重要窗口。《浏阳民俗》的相关篇章,也曾在此发表,网友热情讨论、补充留言,为该书的完善助力不小。

该书以“美文”式的写作,融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汇历史掌故、方言俚语,不仅记录民俗事象,杂陈其间的还有各种谚语俗话、歌谣口诀、故事轶闻,以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添民俗叙事的人文色彩。

漆凌云(湖南省民协副主席、湘潭大学教授):作者是土生土长的浏阳人,在浏阳民俗认知的广泛性和持续性上有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细读全书,作者对浏阳人的民俗生活颇多“了解之同情”,方言土语信手拈来,如“犁得深,耙得好,光长庄稼不长草”“富不离书,穷不离猪”“吃不穷,用不穷,盘算不清一世穷”。这些充满民间生活经验的语言让地方民俗的书写鲜活灵动,富有韵味。

特写

书香杨花:民俗文化“活态传承”样本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杨花,是一个从诗中而来的词,这个诗意般的词被用来命名了大瑶镇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在这个小山村,一座江南民居风格四合院式的杨花书院已经落成并对外开放了部分功能。

“《浏阳民俗》与乡村振兴研讨会”是杨花书院迎来的第一场文化盛事。作为东道主,杨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良洪在致欢迎辞时详尽地向客人们介绍了杨花书院这座乡村书院的由来。

从2008年开始,杨花村以“教育强村、文化兴村”为发展主线,开始通过学校主导、社会协同、家庭参与三位一体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提升,持续拓展教育内涵。与此同时,杨花村大力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成立“浏阳市淞芙文化研究中心”,并推出了刘善浤、刘善涵、刘善渥、刘善泽“杨花刘氏四兄弟”的文化品牌。2020年,村里通过多途径筹集资金建起了杨花书院,为村民们打造了一个长期的学习读书之所、思想碰撞之所、儿童启蒙之所、家风传承之所、文化浸润之所、形象展示之所、对外交流之所。

“杨花村和别的许多空心村不一样,它是村民们能够安居乐业的人气村、活力村。这其中的秘密在哪里?”对于客人们的疑惑,刘良洪给出了答案——这一切都是充满民俗特色的乡村产业所带来的。在杨花村,众多年轻人不再外出打工,而是盘活了花炮、粽子、夏布、蜂蜜、香包等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如此一来,乡村文化与产业振兴便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书香杨花,便是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乡村样本。”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罗永志表示,在乡村振兴包含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板块中,文化振兴是灵魂。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唯有重视、挖掘和利用好传统民俗,延续乡村文化脉络,守护乡村文化生态,才能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和不懈的精神动力,“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也会进一步宣传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加大对民俗文化发展支持,引导广大农民成为民俗文化管理发展的主体,参与到民俗文化振兴乡村发展的大业中来。”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js555888金沙-金沙集团1862cc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