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祖孙三代从军,坚守军人本色-js555888金沙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2-07-29 10:46:10
微浏阳
—分享—

从解放战争到和平年代,这根“接力棒”传了70多年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本报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设“本色”栏目,走近优秀退役军人代表和现役军人家属,讲述新时代老兵故事,彰显军人本色,在全社会弘扬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不断浓厚尊崇军人、尊重退役军人的良好氛围。

文家市镇大成村新屋组,林宝山一家人在当地小有名气。这名气从何而来?走进他的家中,一摞勋章和金沙集团1862cc的荣誉证书就是答案。

解放奖章、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长沙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优秀士兵”“优秀政府专职消防员”……俗话说“一人当兵,全家光荣”,但对林家来说,却是“三代当兵、全家光荣”。一家三代兵,经历了人民军队发展的不同时期,更传承着一个家族的光荣与梦想。

7月26日中午,60岁的林宝山看着父亲林运良的遗像,右手拇指摩挲着父亲留下来的解放奖章,眼中闪烁着光芒。

“父亲临终前交代:‘国家解放是无数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你接过了我手中的枪,你们的子孙也要代代有传承,国家有需要的时候要挺身而出,保家卫国!’我们都在谨遵父亲的训导。”林宝山说。

从得到国家解放奖章的战斗英雄林运良,到面对持刀行凶者挺身而出的“勇士”林宝山,再到应征入伍、退役后参加700余次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的消防队员林洋,林家一家三代参军,接力保家卫国,军人情结跨越77个寒暑,成为林家厚重的精神底色,也传为一方美谈。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永红

一代:战斗英雄

冲锋陷阵数立军功,临终时紧握解放奖章

林宝山手中的解放奖章已被磨得圆润光滑,他说,每每拿起这枚奖章,父亲林运良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眼前。

“小时候,父亲经常和我们讲他的战斗故事,他常将扫把当作枪,屋前屋后‘嘟嘟嘟嘟’地模仿当年的战斗场景。”林宝山说。1945年9月,年仅18岁的林运良被国民党“抓壮丁”,从文家市镇押送到了内蒙古兵营。身处国民党兵营一年,他表面服从接受训练,内心却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军队。1946年10月,林运良与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一员。

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林运良担任班长兼机枪手攻打锦州、山海关、葫芦岛,表现英勇,被批准火线转正,成为正式党员,并在辽沈战役中荣立一等功。

紧接着,他又在平津战役中带头冲锋陷阵,在渡江战役中英勇杀敌。战斗中,他勇往直前、视死如归,腰部被敌人的刺刀刺伤,脚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依然冲在最前面,立下了赫赫战功。1954年4月,林运良服从组织安排,担任保山边防军分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六十九团十连副连长,参与剿匪。1955年,被昆明军区授予少尉军衔。1956年,完成云南剿匪后,他继续留下来参与国家边防营建,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为救战友不幸被大树压伤腰部,后被评定为三等甲级残疾。1957年,林运良转业回家,并先后被组织安排在长沙火车北站、大围山林场及湘东矿务局工作,由于旧伤复发,他辞职回到了家乡文家市镇大成村。

虽然已经脱下军装,但林运良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论生活如何艰辛,他都没有向单位提过要求,一直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林运良很有大局观念,克己奉公又吃苦耐劳,先后在大成村担任过村党支部副书记、民兵营长、治保主任等职务。”文家市镇新发村村民杜富腾今年71岁,当年林运良回乡时,他正作为文家市镇农技干部在大成村开展联队工作,“记得那年正在修建的浏南公路(现在的319国道文家市段)要穿过大成村,那时候没有征拆政策,部分村民不配合拆房,工作推进不顺利。林运良主动找到了公社,说‘国家大事大于天’,带头拆了自家的两间屋子。后来,他带着一家子在大苍组村民甘厚农家里租住了4年多。”1999年,林运良因伤病复发,病重离世,享年72岁。临终前,林运良要妻子彭秀珍找出解放奖章,紧紧握在右手掌心,并叮嘱同样是复员军人的儿子林宝山:“国家解放是无数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你接过了我手中的枪,你们的子孙也要代代有传承,国家有需要的时候要挺身而出,保家卫国!”

二代:见义勇为

面对持刀行凶者他挺身而出

在林宝山的记忆中,父亲当年至少带回了6枚奖章。解放后的和平年代里,林运良虽然会向周边人讲述战斗故事,复盘战斗场景,但他的故事里也只有战斗的惨烈、战友的英勇,那些在革命年代历经九死一生换来的个人功与名,却被他深藏在了那紧锁的抽屉里。

直至1998年,林宝山无意中打开了抽屉,发现被珍藏的奖章,“当时父亲跟我讲了每一个奖章背后的故事,讲得神采飞扬,讲完后又告诫我‘不可借此向组织提要求,不能拿父亲去邀功给自己谋捷径’。”

这句话,林宝山铭记在心。父亲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影响了他。

“1979年,我17岁,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父亲把我喊到房里,说:‘你去当兵吧,你得接过我手里的枪,继续守卫好祖国山河!’”

于是,林宝山毅然报名参军,并在海南军区服役。

1982年退伍回家后,他务过农,跑过车,后来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因为没有做村干部的工作经验,我怕自己做不好,有点打退堂鼓,父亲就鼓励我:‘放手去做,带领乡邻们过上好日子,要当排头兵,不要当逃兵!’”2010年5月17日,时任大成村党支部书记的林宝山在路上偶歹徒持刀行凶,他挺身而出,伸手紧紧握住刀刃,制止歹徒行凶,而他的右手手掌也被刀切断经脉,至今手指都伸不直。他的义举获评浏阳市政府见义勇为奖,长沙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长沙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也授予其“长沙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在担任村干部期间,林宝山任劳任怨,以身作则,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深受村民的拥护和爱戴,经常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村干部。家里书桌上一叠又一叠的金沙集团1862cc的荣誉证书是对他工作的见证和褒奖。

三代:消防救援

入伍争当“排头兵”,转战消防战线守护人民

林洋是林宝山之弟林涛的独子,今年25岁。2013年,高中毕业后在汽修厂工作的林洋,接过大伯手中的报国“接力棒”,选择了应征入伍。

受爷爷和大伯的影响,林洋在部队中也是一名“排头兵”。初入伍时,因为是同批兵里年纪最小的一个,起点比别人低。为了跟上进度,别人休息的时候林洋会加班加点训练和学习。他的表现被部队领导和战友们看在了眼里,入伍一年后,他被评为“优秀士兵”。2015年,林洋退役,后入职长沙消防救援支队,担任浏阳大队大瑶消防救援站一班班长。2017年汛期,大瑶消防救援站接到群众报警,称有两名居民深夜到一处涵洞捕鱼,很久没有出来,可能有危险。林洋和战友们当即赶到了现场。

“深夜的涵洞口一片漆黑,洞口很小,只容得下一个人进出。因为下雨,洞内水位很高,涵洞内又缺氧,情况危急。”林洋回忆着当时的场景,“其实当时我也害怕,但是救援时间分秒必争,我咬咬牙,带着呼吸器进带头进洞了。”

经过近4小时的搜救,林洋终于在洞内找到了两名已经昏迷倒地的村民。“后来听医护人员说,两个人都救过来了,我和战友们都很开心。”林洋说。

在大瑶镇工作的6年里,林洋参加过灭火、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700余次,救助疏散被困人员100余人次,先后荣获支队级嘉奖4次,优秀带训骨干荣誉1次,先进个人荣誉1次,优秀政府专职消防员1次。

他的领导评价他“以站为家”,不管是日常工作还是执勤训练,每次都能主动请缨冲锋在前,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消防救援人员的神圣使命和庄严承诺,肩负起了维护人民生命群众财产安全的职责与使命!

去年10月,林洋入职长沙市消防救援支队,目前正在接手新训消防员入职培训,“又学到了很多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后可以更专业地展开救援与消防工作了!”林洋的言语中透露着兴奋。

独子从事危险度高、社会责任重的消防员工作,作为父亲的林涛在骄傲的同时也很心疼,鼓励林洋:“一定要把基本功练好,身体练强壮,把专业知识学扎实,当人民的生命财产遇到危险时,一定要向你爷爷和大伯一样挺身而出,竭尽所能地保护人民!”

林洋对着墙上林爷爷的遗照敬了个军礼,答道:“保家卫国,义不容辞!”声音铿锵有力。

记者手记

祖孙三代参军卫国,家风传承铸就忠诚

这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这是一家三代人的报国初心。

林运良用铁骨丹心、英勇无畏的一生诠释了军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留下了可歌可泣、难以忘怀的英雄诗篇,也留下了照耀后人不畏艰难、勇敢前行的精神火种。他一生历经战火,对和平的日子倍感珍惜与感恩;

林宝山至今仍时刻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先有国、才有家,要保护好国家,才有我们的幸福家庭,要与人为善、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林洋应征入伍,后又成为一名消防员,立志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我们林家三代经历的故事,但这不是结束,我们的后辈也会走入军营!”林洋说。

三个不同年代的男人,都选择进入军营磨炼,为祖国流血流汗,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如今的和平盛世,这是一段超过半个世纪的家国情怀的血脉传承。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坚定信仰,用奉献、坚守和奋斗传递着军人的精神。

精神所在就是血脉所在、力量所在。

文家市镇作为秋收起义“一线九馆”重要的节点城镇,在这里,一所学校,一面旗帜,点燃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将中国革命带往更广阔光明的天地。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涌现出了诸如“人民功臣”甘厚美、“战斗英雄”林运良等英雄人物。战争年代,这些英雄们舍小家、为大家、保家卫国;和平时期,英雄的儿女们又通过传承优良的家风,继续紧握钢枪守护万家灯火,铸就了一片赤诚的报国之心,树立了新时代的家风家训。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js555888金沙-金沙集团1862cc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