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房子的三个廉政故事-js555888金沙

来源:清廉长沙 编辑:戴鹏 2022-04-24 15:54:09
微浏阳
—分享—

不久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专题片《零容忍》热播,第三集中的原中国科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刚严重违纪违法案例给我带来了很大触动。陈刚利用职权建造供个人享乐的豪华私家园林,违规多占住房,违规出入、独占私人会所,常年无偿占用酒店豪华套房,可见其在追求住房条件上的奢靡程度。

亭台楼榭、深宅大院,一直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一个执念,也因此衍生了诸多建筑文化类的热潮和专家,但任何事情都有其相反的一面,一旦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历史长河中,这类例子比比皆是。

 郭子仪:但见房屋换主人

唐朝大将郭子仪,曾平定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中兴名臣,因功勋卓著,被封为汾阳王。据《谈宾录》中记载,郭子仪退休之后,皇帝赐了他一座汾阳王府。在建设王府过程中,某一天郭子仪闲来无事,拄着手杖到施工现场去监工,吩咐一个正在砌墙的泥工说,墙基要筑坚固,这位泥工对他说:“请王爷放心,我家祖孙三代在长安都是做泥工的,不知盖了多少府邸,可是只见过房屋换主人,还未见过哪栋房屋倒塌了的。”郭子仪听了这番话,若有所悟,一声不吭,拄着拐杖走了,从此再也不去监工。这个泥工讲的,是祖孙三代的实践经验,而郭子仪听了以后,仔细揣摩,悟出了一个人生道理。

房屋竣工后,郭子仪设宴庆贺,宴席上,郭子仪将工匠们的酒席设置在厅东,子侄们的酒席设置在厅西。有人便说:“儿子们怎能同工匠们并列在一起,而且还位处下首(古人以东为上首)?”郭子仪指着工匠们:“他们是造屋的人。”又指指儿子们:“他们却是卖屋的人(暗含将来败家之意),所以应该坐在造屋人的下首啊。”

自此以后,郭宅宅门大开,无论贵贱,乃至“里巷负贩之人”,统统出入不问,不再殚精竭虑以保儿孙后福。

后来唐朝一个诗人张籍在经过一个名为“法雄寺”的寺庙时曾经题了一首诗:

汾阳旧宅今为寺,犹有当年歌舞楼。

四十年来车马散,古槐深巷暮禅愁。

从张籍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恢弘大气的汾阳王府沦为一座寺庙前后不过四十余年。

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

在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接到书信后,深感愧疚,便毫不迟疑地让出了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被“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所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便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被乡里人称之为“六尺巷”。

苏掖:半生辛苦为谁忙

《宋稗类钞》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常州有一个人叫苏掖,官职是监司,家中富有但性情吝啬。常常购置田产但舍不得给钱,为一分钱而争得面红耳赤。特别喜欢在别人困窘为难的时候用很少的钱来购置东西。曾经购买一座别墅,本来价格已经非常低廉了,苏掖还在那里同人家反复争竞,以至于他儿子都看不下去了,于是忍不住劝说道“父亲大人,您真的不要再这样了。请您高抬贵手,再多添些银两好吗?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别墅,希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苏掖听了非常震惊,羞愧不已,幡然悔悟。他不由自主想到,是啊,假如是我的儿子以后遇到需要钱的时候,也遇到我这样的买主,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该怎么办啊。于是后来他把这个故事讲给所有的同僚听,自己从此也改变了这种“落井下石”的恶习。

后来也有人读到这个典故,也题了一首诗:

红尘岁月太匆匆,贪吝执着几多愁。

一朝撒手朝西去,半生辛苦为谁忙?

中华历史虽久,但后人却没有从错误当中吸取教训,依旧犯着同样的错误。希望这几个历史故事能给我们的党员干部带来一点体悟,从错误当中汲取教训,以更加通达的态度对待人生,以更加亲和的态度对待人民,以更加奋进的态度对待事业,严于律己,过清白磊落的一生。房子,只不过是这辈子的容身之所,实在没有必要过于贪图和追求,放纵自己的私欲,就是在自毁自己的前程。(浏阳市永安镇纪委书记李倩)


来源:清廉长沙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js555888金沙-金沙集团1862cc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