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伏镇龙伏村村干部刘长远帮助农户清理沟渠,抽水灌溉。刘志广摄
8月23日9点,浏阳气象局发布高温橙色预警,白天浏阳市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局部地区39℃。
高温还在继续,雨水仍然缺席——备受煎熬的不仅是人,还有田里的作物。当前正值秋粮作物生产关键期,而高温已经导致我市多地出现旱情,给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为了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将损失降到最小,连日以来市农业部门、乡镇(街道)、村组和生产户凝心聚力,多措并举为农作物“解渴”。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谢禹
“渴”不容缓,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日头高悬,火辣辣的阳光晒得人脊背发疼。
浏阳市龙伏镇鼎钧种养专业合作联合社负责人刘国斌站在田间,微眯着眼遥望远处的天空。“太热了,一丝云都没有,下雨是没指望了。”他转头来到沟渠,水泵呼呼作响,水朝稻田深处漫去。
自8月份以来,这样的晴热高温天气已经持续了20多天,刘国斌也忙碌了20多天。该联合社目前的水稻种植面积有1.2万余亩,涉及龙伏、社港、沙市、淳口4个乡镇。其中龙伏镇的种植面积最大,达到了7000多亩。“这几天我都守在田间地头,许多田需要通宵抽水,一刻也不能停。”刘国斌说,没有雨水的补充,大部分的自流灌溉水被处于上游、中游的稻田分走,处于灌溉末端的田地“干渴”情况更加严峻。
刘国斌紧急采购了20多组抽水泵,还新安装了新的电排机组,几乎昼夜不停地抽水灌溉,“前期的肥料费用和人工费用付出了,如果绝收那损失就大了。”
北盛镇卓然村的种植大户刘劲也在咬牙坚持,他今年种植了800多亩水稻,目前同样备受干旱的考验。
“山塘水库水量显著减少,连捞刀河的水位都下降了不少,我有几亩地的水稻已经非常危险了,现在正昼夜不停地抽水,虽然成本高,但还是要想办法救一下。”刘劲说,每天早上他都会第一时间打开天气预报,盼着能来场大雨就好。
相较于农田,果园地势往往较高,灌溉的难度也更大。龙伏镇十八子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洪亮介绍,今年他们种植了300多亩黄桃、梨子等水果,自进入八月以来,灌溉问题就成为农场的头等大事。
由于温度高,蒸发量大,果园灌溉的频率和用水量较之平常都有所增加。通过抽水泵输送灌溉水只能解决部分区域的果树用水,山头高处的果树则只能望“水”兴叹。
由于果树“干渴”得厉害,这段时间他不得已采取了最为原始的灌溉方式——雇人将水一桶一桶挑上地势较高的山头进行灌溉。“真是辛苦,但这也是没有办法,我自2014年开办农场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干旱的天气。”
全力以赴,多措并举抗旱保水
面对严峻的旱情,市农业农村局和市农业发展事务中心组建了抗旱队伍,实行粮食生产专班人员联乡镇,40多名农技专家几乎每天奔走在浏阳的各个乡镇(街道),为农户提供科学的抗旱指导,力争将旱情损失降到最低。
市农业发展事务中心农技专家黄汉军提醒,面对高温天气,积极做好引水灌溉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在产农作物高温热害和病虫危害,“田间灌水应保持2至4厘米,通过植株蒸腾进行降温;抽穗时如遇持续超过35℃的高温,田间务必保持8至10厘米水层,降低穗层温度,有条件的可以在中午前后喷洒清水降温。”
与此同时,北盛、龙伏等乡镇(街道)相继成立了抗旱专班,进村组、下田间、入农户,不分昼夜组织发动农业生产主体抽水抗旱保收成。
日前,龙伏镇龙伏村上源片一处山塘的闸门发生故障,导致下游50多户村民的80多亩水稻无水可用。
龙伏村村干部刘长远、刘志广等人立即来到现场查看情况。冒着高温,刘长远爬到沟渠里,试图疏通水闸。然而经过4个多小时的努力,水闸还是无法抬起放水。
情况紧急,龙伏村支村两委班子当即决定先采取水泵抽水的方式灌溉,缓解燃眉之急。当晚,刘长远经过多方联系,连夜租来抽水设备,为这80多亩水稻引来了“救急水”。
针对目前的抗旱形势,北盛镇边洲村采取了“书记带头、村干部包地块责任制”,每一块田地都责任到人,同时村里每个片区都组织了5到10人的党员服务队,机动地支援群众抗旱。
永胜组村民史节长的70多亩稻田灌溉用水遇到难题,党员服务队立即出动,帮忙联系了供电所,并连夜安装了一组电排抽水,解决了史节长的燃眉之急,史节长感动得连声向众人道谢。
在党员服务队的带动下,村民们也紧紧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相互照料彼此的田地。同时积极响应节约用水号召,注意节约生活用水,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增强了打好打赢农业“抗旱战”的信心。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