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产业发展的助力者。
从打通蕉溪岭隧道,开全国县级政府兴建高等级公路之先河,到敲响国有土地有偿出让“三湘第一锣”;从工业园奠基,到擎起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为主导的“三主四特两新”产业森林;从第一届浏阳花炮节的成功举办,到浏阳花炮在国内国外重大活动中点亮全场、璀璨世界……66年,7000期,《浏阳日报》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和浏阳人民一起悲喜,和浏阳城市共同成长。
复刊出版的第1000期(1998年4月23日)第2000期(2002年10月1日)第3000期(2006年9月12日)第4000期(2010年8月17日)第5000期(2014年7月31日)第6000期(2018年7月20日)
感恩有你,我们未来可期。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时茂 李小雷 张玲 莫瑜 刘谢禹
与产业同频共振,让浏阳花炮更璀璨
报纸,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历史的记录者。34年前,《浏阳日报》前身《浏阳报》复刊。这份油墨飘香的“老字号”报纸,穿越7000期风雨历程,用几代新闻人的笔墨和镜头,见证浏阳花炮企业在社会发展改革浪潮中不惧风雨、乘风破浪,不断成长和壮大的足迹。
紧扣时代脉搏,反映行业发展问题
“《浏阳日报》用文字孵化企业品牌和梦想,在浏阳花炮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时刻,把握脉搏、发出强音、汇聚力量,是浏阳花炮产业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在《浏阳日报》复刊出版7000期之际,浏阳市烟花爆竹总会会长、东信烟花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钟自敏表示,《浏阳日报》的报道是浏阳独一无二的新闻,每天都能看到与人们相关联的、发生在这个城市的新闻和故事,内容很有针对性和公信力。
近年来,浏阳深入推动烟花文旅建设,除国际花炮文化节、浏阳焰火大会等独特文旅ip外,“焰遇浏阳河”大型沉浸式烟火秀将成为浏阳又一张靓丽名片。
作为企业家,又是行业协会负责人,钟自敏很关注《浏阳日报》头版头条的政策信息及行业方面的内容,“《浏阳日报》有个《花炮周刊》版面,每期我必读,这是我们行业的‘窗口’,紧扣产业脉搏,反映了一些行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钟自敏说,浏阳是“中国花炮之乡”,花炮产业是浏阳的特色产业,《浏阳日报》通过专业、有见地的内容,为产业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培养和引导民众对浏阳烟花文化的认同。7000期是一个转折点,也是新的起点。在《浏阳日报》复刊出版7000期之际,钟自敏祝愿《浏阳日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并希望《浏阳日报》一如既往地支持花炮产业发展,深入挖掘和塑造烟花文化,同时加大行业舆论监督力度,共同促进产业健康安全发展,“浏阳市烟花爆竹总会将与报纸共成长,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讲好花炮企业故事,助力花炮品牌做大做强
湖南花火剧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成收藏了多篇《浏阳日报》关于花炮产业的报道。“近些年来,《浏阳日报》一直对我们花火剧团十分关心。”黄成说,正忙于筹备“焰遇浏阳河”大型沉浸式烟火秀,在得知《浏阳日报》迎来复刊出版第7000期时,他当即放下手头工作抽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大学时,黄成就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8年毕业后,就职于北京的一家公司。而让他最终选择做一名“花炮人”,有《浏阳日报》的助力。
“我与《浏阳日报》第一次接触是因为我的一个产品设计,通过报道后,身边的朋友对我有了新的认识,这无疑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黄成说,当首次设计的烟花表演得到大家认可时,他就爱上了这种以天为布、执火药作画的天空艺术行为。2014年,黄成创立浏阳创意花火剧团。黄成团队的首秀是在浏阳河畔,演绎的作品是《儿童奇幻历险记》,经过《浏阳日报》的宣传报道后,黄成在业界崭露头角。
尝到创新带来的甜头后,黄成将焰火燃放控制技术、威亚焰火技术等“黑科技”与传统的花炮行业相结合,策划出“创意”烟花的各类作品,获得国际焰火比赛10多项金奖,他也成为浏阳年轻一代中表现突出的焰火燃放设计师,先后被评为“浏阳工匠”和“长沙市劳动模范”。
由黄成一手创立的花火剧团也成为浏阳创意烟花中的佼佼者,剧团成立5年以来,已经承接516场国内焰火、45场国际焰火,多次在国内焰火赛事中获奖。
“我一步步走来,都有《浏阳日报》的记录,挖掘台前幕后的故事,一次次报道就是对我工作的一次次鼓舞,让我信心满满。”黄成说,花炮产业是文化创意型产业,花炮是文化产品,所以需要铿将有力的文字,为花炮产业坚定未来发展的信心。
在见证和参与花炮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浏阳日报》也是花炮产业的推动者。近年来,《浏阳日报》立足媒体优势,成功举办多界花炮机械暨原材料展、烟花爆竹交易会,搭建行业交流平台,助力浏阳花炮集群发展,为浏阳花炮产业改革发展增添了新动能、绘就了新画卷。
与建设同向发力,城市生活更美好
随着路网拉通、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今日浏阳已今非昔比。在这个伟大的建设过程中,作为浏阳城市化先锋的房地产企业,浏阳本土实力企业创意实业、利通集团的成绩可谓亮眼,成为促推浏阳城市生长和美好生活改善的重要力量。两家企业的每一次成长,《浏阳日报》都伴随左右,积极发挥媒体职能,既见证也助力着城市的发展。
深耕本土,服务浏阳
6月30日,今年浏阳首个地块被创意实业成功竞得,在国内地产行业低迷的态势下逆势进击,不仅展现了创意实业的实力,也传递了积极的市场信号。
“20多年来,我们始终深耕浏阳本土,深切感受到了浏阳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活力迸发的发展态势。”创意实业负责人罗鹏表示。
金阳大道三期作业人员正争分夺秒赶进度,道路建成通车后,将大大缩短浏阳至长沙的通行时间,进一步改善区域交通条件。
从老城区商圈的布局,到将视野拓展到城北区域,成为集里商圈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为新城发展增添了活力,也凝聚了人气和财气……深耕浏阳22年的创意实业,在与浏阳这座城市同频共振的律动中,投资开发16个项目,出品了君悦城、凯旋城等精品楼盘,打造了通程商业广场、天虹、欧亚达等商业中心,为浏阳商业繁荣注入了新动能,为筑造美好城市生活不断贡献力量。
同为本土实力企业的利通集团,作品从荷花到集里再到关口,从浏阳河畔到长兴湖畔,从水岸山城、太悦城到长兴城,以“城”之名,以“造城”的大气魄和大手笔,促推浏阳城市建设、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
在长兴湖片区,利通集团不仅开发地产,更投巨资完善长兴湖区域配套,承建约10万平方米东湖风光带和约3.5万平方米欢乐时光广场、约1万平方米阳光沙滩,成为长兴湖东岸乃至片区的新名片。
如今,道吾片区和长兴湖片区成为浏阳城市建设的两个活力板块。《浏阳日报》在见证变化的同时,还成为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作为区域主流媒体,《浏阳日报》紧跟全市发展重点和片区开发动向,先后策划推出了《城市东进》《风起道吾》等重大系列报道,为片区发展聚势鼓与呼;加强权威政策解读、挖掘典型案例,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互动连接,共同成长
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置业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在逐步转变,《浏阳日报》成为房地产行业与美好生活方式的连接器,持续推出《安居周刊》,建立了地产行业与消费者交互、沟通的桥梁,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的产品服务,也让消费者更真切地感受到浏阳地产行业的脉动。
《浏阳日报》还发挥活动专家的优势,与行业紧密携手,开创性举办高品质活动:与创意实业联合举办家居建材节,为推动家居建材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利通集团联合举办长兴湖首届沙滩音乐节,推出了一系列夜间活动,让长兴湖成为网红打卡地,对推广长兴湖片区、推介浏阳形象、打造湘赣边都市休闲旅游区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浏阳日报社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协同能力,助力美好生活方式的探索与创造。
在勇担社会责任、助力公益事业方面,两家企业也是优质偶像,均大笔捐资成立教育基金、助学基金、教师基金。在疫情期间,均积极捐资助力抗疫,并主动减免租金,与商户共克时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家企业共同捐资1000余万元建设张坊田溪希望小学,在浏阳传为佳话、引领公益风尚。
《浏阳日报》坚持“市委满意、市民喜爱、市场需要”的办报方针和“办中国一流区域报”的目标,深耕本土、服务浏阳,在践行公益的道路上,与企业也有美好连接。当浏阳日报社发起环卫工人“爱心早餐”公益活动时,利通集团一次捐款6万元,成为首笔最大额捐赠。利通集团董事长黎洪武表示,希望以自身的行动来影响更多的爱心市民与企业,一起来关注环卫工人这个特殊的群体,不断传递、扩散这份爱心和公益的力量。
与发展同步而行,从一个车的成长看浏阳经济
3天卖出685辆车,成交额8000万元……日前,浏阳市第26届车展圆满闭幕,作为极具影响力的中西部县域车展品牌,本届车展依旧保持着高人气、高热度的亮眼表现。
当展台的灯光渐次熄灭,购车者为购买到心仪的车辆欣喜离去,车商们满载收获有序退场,本届浏阳车展的相关负责人张虎感慨良多,“2009年第一届浏阳车展举办时,参展商不到10家,如今浏阳车展已经举办了26届,参展商发展到40多家,累计成交量近26000台。”
可以说,浏阳车展从零起步,在几乎没有任何本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不但获得了车商的好评,也获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
“起步的时候,最难的就是获得信任。”张虎说,为了打动车商参加车展,并愿意拿出有竞争力的优惠,他几乎跑遍了浏阳的汽车4s店。
东风日产浏阳中拓瑞诚4s店和奇瑞浏阳瑞浩4s店是当初第一批“吃螃蟹”的车商,此后历届车展他们都没有缺席。
“我记得第一次参展时,我们只卖出了几台车。随着车展越办越好,知名度、认可度越来越高,高峰期我们一次车展卖出了60多辆车。”东风日产浏阳中拓瑞诚4s店总经理助理舒文说。
如今,“选车、买车首选浏阳车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每年两次的浏阳车展甚至成为湘赣边的知名车展ip。“近年来,车展上除了浏阳市民外,还有不少从江西、株洲等地特意赶来的消费者,这让我非常欣慰,这证明浏阳车展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到更远的地方。”张虎说,作为一个老牌车展,浏阳车展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始终延续,日前举办的第26届浏阳车展就首开夜场先河,为促进夜间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浏阳车展走过的13年间,《浏阳日报》浏阳车展团队也在不断创新形式,将车展办到大瑶镇、浏阳经开区、永安镇等地,同时作为“浏品出境”的先行者,浏阳车展团队还联合《修水报》举办了修水车展,不断扩大浏阳车展品牌影响力。
“截至目前,《浏阳日报》浏阳车展团队已经成功举办各类车展40余次,观展人次累计超过370万。”张虎介绍,作为中西部县域车展实力品牌,浏阳车展将一如既往的服务好参展商和消费者,用一场场汽车盛宴,促进浏阳经济更加繁荣。
与报社同甘共苦,以光影艺术记录浏阳发展变化
小区绿荫中,见到“三戈”。他本名叫黄震山,是《浏阳日报》退休摄影记者。在浏阳日报社,他经历了从胶片摄影技术到新时代数码摄影的更迭,更通过《浏阳日报》这个平台,以光影的艺术,记录着浏阳各个发展阶段的历程。
回眸在报社的15年,有汗水,更有泪水。
“报社记者的辛苦,一般人想象不到。”三戈说。他1980年自学摄影,1982年开始以“三戈”的笔名,往《长沙晚报》《湖南日报》等刊物投稿,一组《解救卖花姑娘》系列新闻作品,让他声名大噪。1996年,他借调到浏阳日报社工作,任摄影记者一职。彼时《浏阳日报》还是黑白刊物,发放的摄影器材也是最简单的,外出采访没有采访车,有时候前往小河乡等偏远乡镇拍摄,晚上回不来,他就只能在当地单位食堂的板凳上睡一晚。
早期三戈所拍摄的新闻照片,都是他临时冲洗,他家中布置有一个2平方米的暗室,夏天,人在里面待半小时就热得受不住,如果气温太高,照片洗废了,他还得背着相机再去补拍。这还不算什么,最难的是浏阳举办国际花炮文化节或其他大型展会时,活动结束往往是晚上十一二点,他在人群中挤着出去,风驰电掣跑回家洗照片,再挑六七张照片到报社上版,和同事紧赶慢赶第二天的报纸,往往回家时已是天色渐亮,洗个脸又要上班了。
“《浏阳日报》这个平台,很磨练人,让人很有成就感。”三戈说,这些年,他和报社同事风里来雨里去,真正感受到浏阳日报人的团结、浏阳日报社的作为,和《浏阳日报》报纸的分量。
还记得,2007年,浏阳日报策划《舟舟晚会》,这一活动从晚会推动,到人员衔接,到幕后采访,到活动售票,再到门口守卫、秩序维持,以及第二日的报纸呈现,全程是《浏阳日报》团队20多人一手操办。更别说这些年,浏阳日报社策划的房交会、车展、小记者协会等,为浏阳发展添砖加瓦;更有《我要读书》《圆梦大学》等系列报道,社会反响巨大,为许多困难学子筹到学费和爱心款。在三戈的亲历中,仅仅15年,他所看到的浏阳温情、温暖、开拓、发展、进取,都在《浏阳日报》中。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