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浏阳日报》关注我的故事,让我在求学的路上得到了众多帮助与祝福。如今《浏阳日报》迎来复刊后7000期,与她相遇我感觉很幸运。”昨日,记者在回访古港镇单手绘画、努力追梦的男孩周英涪时,他说:希望《浏阳日报》在新的时代开启新的征程,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给生活带来更多希望。
去年8月,“微浏阳”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天生缺憾,仍勇敢追梦!浏阳伢子考上鲁迅美术学院,他的故事很励志……》的新闻,同时,《浏阳日报》、浏阳日报视频号、抖音号等同步推送了相关图文、视频信息。一时间,这个来自古港镇的乐观、懂事、励志的大男孩让众多爱心人士“破防”,不仅在网上留言为他加油,还纷纷解囊资助他,让他顺利追梦。
转眼就是一年,他过得怎么样?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瑜
怀抱感恩,一路前行
“我很好,一年的大学时光过得很充实,学校6月12日就放暑假了,我现在又在老师的美术工作室打工。”昨日,电话那头的周英涪高兴地向记者分享自己的近况。
《浏阳日报》报道了周英涪的故事后,很多爱心人士关注到他,帮助他圆梦大学。在大学经过一年的学习,如今周英涪对绘画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受访者供图
“时间过得很快,但是去年夏天收获的温暖,我每每回想起,心中都会涌出一股暖流。”周英涪感慨地说,他深刻地记得去年8月收到鲁迅美术学院录取通知书时那种兴奋与苦恼交织的复杂心情,“我考上大学,一家人都很高兴,但是高昂的学费让人发愁。爸爸在家里种菜,妈妈在厂里打工,没过多久我就去老师的美术工作室画墙绘挣学费了。”
“是《浏阳日报》充满关怀的报道,使得很多爱心人士关注到我,帮助我圆梦大学,我感到十分温暖、感激!”周英涪说,他怀着感恩之情走进大学校门,校园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刚开始饮食和天气都不太习惯,但很快就适应了。受疫情影响,校园的管控很严格、课程也很满,我能出校门的机会少,这一年我的校园生活基本就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
周英涪表示,相比高中,大学的绘画对象更丰富、复杂,要求也更高。这一年他收获很多,虽然下学期以网课居多,但班级是小班教学,老师的线上讲解和指导很细,他对绘画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即将步入大二,我会努力打牢绘画基础,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报纸有爱,新闻有温度
因为心怀感恩,这个内敛、话不多的男孩如今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微信朋友圈中,通过图片和文字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绘画心得和学习情况。“帮助过我的爱心人士我都添加了微信,闲着没事时我就会写一写。”周英涪说。
“在这里,我也想向帮助过我的爱心人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周英涪说,他现在仍与一些爱心人士保持联系,如长沙开福区的李女士,虽然没有见过面,但从去年暑假到现在一直在支持、关心他。
“李阿姨的儿子和我是同龄,她说我就像她的孩子一样,经常鼓励我‘好好努力,安心学习’,很感动!”周英涪还将李女士的微信头像画成了一幅素描画,送给了李女士,“李阿姨说画得很好、很漂亮。”
心怀感恩,所遇皆美好。《浏阳日报》乐意做爱的牵线人。
不仅是周英涪,自2000年浏阳日报社首次发起“圆梦大学”爱心助学公益行动以来,秉承“不让准大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不让梦想因贫困而折翼”的初衷,通过汇聚爱心力量,先后帮助众多困难学子圆了大学梦,引领他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个暑假,《浏阳日报》继续启动“圆梦大学”公益活动,如果你有需要,请拨打本报新闻热线83830000寻求帮助;如果您是爱心人士,愿意助力困难学子圆梦大学,也可以和我们联系。
浏阳是一座大爱之城,正是因为爱,《浏阳日报》在捕捉社会痛点后,才能在发起一系列公益活动时一呼百应,汇聚起如潮爱心:发起环卫工人“爱心早餐”公益活动,截至目前,6年累计投入132万余元,为浏阳城区环卫工人端出爱心早餐30万份(含结对认领);“爱心救生圈”公益项目在浏阳河城区段两岸增设了一道橙色生命守护线,从2016年至今已发挥作用救起21人,守护了21个家庭的团圆……
成长的平台
当过编辑、记者、会计,20年来与浏阳日报社共成长
“报社是我的第二个‘家’”
浏阳日报讯(记者袁安)1988年加入浏阳日报社大家庭,历经编辑、记者、会计等岗位,直到2008年退休……作为复刊后的第一批报人,也是浏阳日报社的第一位退休职工,今年64岁的何工霞与报社缘分很深。1988年4月份,何工霞从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调回城区工作,阴差阳错被抽调到了报社工作。“来到报社的第一个岗位是校对,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类工作。”何工霞说,自己学的是历史文博专业,并非新闻科班出身,几乎事事都要靠自学,每调整一次岗位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彼时报社的印刷厂还在浏阳三中,报纸的校对工作由何工霞一人负责。“那时候还是铅字印刷,又是黑白模式,有时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找。”何工霞说,印象最深的是,每天往返于城区和乡镇,有时错过了班车,还搭过同行的货车回来。
空闲之余,何工霞和记者、编辑们看稿改稿,渐渐熟悉了工作内容。从事校对工作一年多后,她又调去了采写部门。其间她当过编辑、做过记者、担任了报社的第一任会计,上夜班、下基层是常有的事,几乎所有工作都能得心应手。
二十年里,报社团队不断扩大,搬了许多次家,可以说何工霞是与报社一同成长、共同进步的。何工霞说,报社就像她的第二个“家”,一张张见证着浏阳发展的报纸像一面镜子,记录了她的过往和回忆,也折射着《浏阳日报》的光荣与梦想。
重要的陪伴
年届八旬的他和记者成为“亲人”
浏阳日报讯(记者谢鹏)“妻子离世后,《浏阳日报》就成了我老年最重要的陪伴。”得知今天是《浏阳日报》复刊7000期的日子,市民王建生十分感慨,“我和报纸结缘多年,和很多记者都成了亲人、朋友。”
2008年夏天,王建生带着生病的妻子在外乘凉时,对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被本报记者李小雷看在了眼里。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讲述夫妻两人生活的坎坷与甜蜜。采访结束后,王建生和记者互留了金沙集团1862cc的联系方式。后来,王建生所在小区发生了一起楼梯产权纠纷事件,他立即想到了李小雷,最终在记者和职能部门的介入下,纠纷得到了完美解决。
从那之后,两人的互动也越来越多。“我还订了《浏阳日报》,养成了每天看报的习惯。”王建生表示,开始看报后,他更加留意身边的人和事,遇到新闻线索便会给记者打电话,“李小雷每年都会来我家看望我,陪我聊聊天、提供生活上的帮助,我很感激他。”
王建生今年已经79岁了,每天早晨吃过早饭后,他都会出门散步,回来的路上取回报纸,坐在家里慢慢看,“我喜欢看发生在浏阳本地的新闻和一些政策类的解读报道,报纸不仅是我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渠道,更是我老年生活的陪伴。”
沟通的桥梁
共享单车入浏,报纸助力管理和服务双提质
浏阳日报讯(记者谢鹏)和报纸结缘的不仅有王建生这样的老读者,还有张乐这样的新读者。2018年,张乐将小鱼公共电单车引入浏阳并投入市场。共享电单车当时在浏阳属于新事物,偷盗、破坏、不合规使用、车辆乱停的现象频发,这给企业运营带来了困扰。
“当时我想到了给我们做过报道的记者刘谢禹和谢鹏,向他们寻求帮助。”张乐说,一直以来,《浏阳日报》连续多期宣传共享电单车的正确使用方法,曝光交通违法违规行为,在报纸的大力宣传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如今共享电单车的使用越来越规范。
“通过报纸的宣传,我们收集了市民反馈的问题,同时记者也提供了建议,我们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整改和完善,让市民有了更好的出行体验。”张乐表示,这种良好的互动,无形之中也优化了营商环境,实现了“双赢”。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