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港镇燕港村的鸭稻基地里,合作社负责人涂康付抓起两只水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记者周红珍
浏阳日报讯(记者周红珍)金秋九月,稻谷飘香,又是一年秋收时节。走进古港镇燕港村的鸭稻基地,金黄色的稻浪随风起伏,一只只水鸭穿梭其中,探头觅食。这充满田间野趣的场景,便是浏阳市五斗种养专业合作社探索的有机稻田生态种养模式——“鸭稻共生”。
“今年,我们在古港种植了双季稻900亩,其中有400亩采用‘鸭稻共生’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双收。”看着田间即将丰收的第一批“鸭稻米”,该合作社负责人徐娟笑脸盈盈。
“‘鸭稻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指在水稻栽插半个月稳定根基后,将小鸭子全天24小时放在稻田里,直到水稻收割前才把鸭子从稻田赶出来,是一种种养结合、安全、生态的稻田综合技术。”徐娟介绍,今年5月下旬,合作社购买了1000只水鸭放入田中。经过3个月的养殖,水鸭已从原来二三两增至二三斤,前来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中秋节后,我们会继续新买一批鸭子放入稻田。”
鸭在稻田为水稻除草、除虫、施肥、刺激水稻生长,稻田为鸭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饵料,既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还能够实现鸭促稻长、稻促鸭肥的良性生态循环。这种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生态种养模式也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燕港村这边地势低平,毗邻梅田湖村,水源、水质都很好,好水出好米,是我们选在此发展‘鸭稻共生’的重要原因。”徐娟介绍,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不仅保证了稻米的口感和品质,也能喂养出营养健康的生态鸭。
生态、经济“两本账”,徐娟怎么算都觉得“赚到了”:一季稻收割,亩产约500斤,每斤卖到10元,每亩收成能有5000元左右。投放的千只水鸭,按照每只88元的价格计算,养鸭收入超过8万元。去年,合作社还成功注册了商标,鸭稻生态大米即将贴标销往全国各地。
延伸阅读
借新媒体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2018年4月,来自古港镇范市村、燕港村、沔江村和东盈村等村的50户村民拧成一股绳,成立浏阳市五斗种养专业合作社,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已流转土地1300余亩,其中种植双季稻900余亩,为当地6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合作社负责人之一的徐娟成为了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在偶然的一次农技培训课上,老师所说的“生态养殖”概念深深地吸引了她。于是,2021年,她号召合作社发展起了“鸭稻共生”。
随着“互联网+农业”的浪潮兴起,今年,徐娟又开通了抖音号,从3月至今,已发布80个短视频,实时更新生态种养过程,向更多的人推介生态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帮助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现在我们的鸭子已经售出了900多只,水稻也马上可以收割了。”徐娟说。
“非常感谢各部门以及镇村干部的帮助,专家和农技人员也常来田间开展种养技术指导,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的‘鸭稻共生’也不会有如此光景。”徐娟介绍,每年农闲时分,部门还会组织“新农人”参加相关培训,不仅传授农业知识,还有直播技巧、短视频拍摄和剪辑等0培训,让优质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从乡村田间35走向全国各地。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